<
y9h9小说网 > > 这个主持人太专业 > 这个主持人太专业 第192节
    “那后续的小说咱们还……”

    “继续投放,不用管这些。”

    “好的。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《孔乙己》这篇小说,引起了广泛的热议。

    当天中日文化论坛的有关报道出来之后,中日双方这些顶级的现代文学作家,都对这篇小说表示了极大的肯定。

    尤其是,日国的代表们竟然也罕见的发表了一些中肯的评价。

    这就让《孔乙己》的热度更高了。

    当天“孔乙己”这三个字就登上了微博热搜榜,更是空降文学类热搜的第一名。

    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,官方对这篇小说的评价,却不尽相同。

    微博官方给出的点评是,“《孔乙己》作为叶落老师民国系列第一部《鲁迅先生传》中的首篇小说,其独特的讽刺手法、强烈的对比效果、普遍的感情共鸣引起了读者们的广泛好评。我们当代的作家,创作过程中,可以高于现实,但一定要扎根于现实,起到当代文学中在我们民族文化中的旗手作用。”

    看得出来,文振组对叶落这篇《孔乙己》是持有极高的赞扬态度的。要不然,不会专门发一条微博点评,更不会在措辞中满是认可。

    但让人有些意外的是,华视总台对于这篇小说的点评,“我们当今时代的年轻人,不应该自比为孔乙己。我们这个时代,不是那个时候;现在的年轻人,也不是孔乙己。叶老师的小说,不应该被扭曲本意,成为某些人发泄不满的工具。”

    因为叶落就是华视的员工,所以华视在有关叶落报道的时候,往往都是不乏溢美之词的。但这次,却罕见的并没有对这篇小说做什么太多的评价,而是说起了最近网上流行的那些解说。

    但华视的报道还算是正面,可《华夏日报》却完全不客气了。

    “叶落的短篇小说《孔乙己》,主人公孔乙己穷困潦倒,生活艰难,他坚持穿着象征他读书人身份的长衫。他说话喜欢之乎者也,持有万般为下品,惟有读书高的思想。在穷困的生活中,他还认为无论如何都要保留读书人的高贵尊严,自认为高人一等,处处显示学问,卖弄身份,因此他一直处于尴尬的生活经历之中。”

    “孔乙己如果能够脱下长衫,认真踏实的放下所谓的身段,凭借着高大的身材,健康的体魄,也能谋取一份差事,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。但他宁愿选择穷,选择苦,也不愿将他高贵的头颅低下。”

    “当代年轻人自比为孔乙己,是自甘堕落的表现,我们不能自持读过大学,便有着高高在上的心态,而对工作挑三拣四。”

    “同时,我们当代的作家,也一定要做好引导,坚持实事求是,弘扬时代正能量。”

    华夏媒体一共有四大权威,微博官方,华视总台,华夏日报,中华社。

    这四大官媒,就是华夏最官方、最权威的媒体了。

    四大媒体下场点评报道很常见,但接连三家媒体同时下场,却不是很常见。

    毕竟,这四家媒体侧重的方面不一样。

    像是微博官方代表的是文振组,主要是关注文化有关的情况。

    而华夏日报,则是侧重于对意识形态的引导,是华夏意识形态、社会思想的主阵地。

    但不论如何,这四家媒体都代表的是官方,基本的步调都会保持一致。

    但这次,这三家媒体的报道和观点不仅没有对齐,甚至是相反!

    微博官方和华夏日报,竟然公然唱反调了?

    这特么什么情况?

    第160章 《狂人日记》

    随着微博官方、华视总台和《华夏日报》的接连报道,网上关于《孔乙己》的讨论就更热闹了。

    “真是活久见,《华夏日报》竟然和微博官方唱反调了?”

    “也不能说是唱反调吧,就是关注的点不同。”

    “你可拉倒吧!这还不叫唱反调?人家微博官方是高度的赞扬了这篇《孔乙己》,你看看《华夏日报》的措辞?话里话外都是在说叶老师这《孔乙己》写的脱离实际了。”

    “《华夏日报》的点评我觉得也有点道理,估计叶老师写这小说的时候,都没想这么多,很有可能是被网友们给过度解说了。”

    “《孔乙己》这篇小说里,有没有借古讽今的意思先不提,这事得关键是大家从《孔乙己》中得到了共鸣!至于这小说里有没有这意思,这重要么?关注点难道不应该是为什么孔乙己这个人物,会得到这么多人的认同么?”

    “是谁脱离群众了?我觉得不是叶老师,相反我觉得叶老师写的小说,才是真正替人民群众发声的。微博官方的报道,才是实事求是的报道。”

    “你这话说的有点过了啊,小心你的号没了。”

    “呵呵,这是微博,归文振组管的。我替微博官方说话,他能封我号?”

    “这波我支持微博官方!”

    “我也是。”

    网友们议论纷纷,都在等着看这件事的后续发展。

    针对《华夏日报》的点评,微博官方会继续表态么?

    古文协会或者是叶落本人又会有什么反应?

    可网友们等来等去,也没等到后续。

    微博官方并没有继续就此事发表评论,《华夏日报》也就只有这一篇报道。

    双方十分默契的选择了沉默。

    但让大家惊诧的是,叶落本人也没有就此事发声。

    这要是其他明星被《华夏日报》如此点评,估计这会都已经吓尿了。

    各种公关、道歉公告之类的该不要钱似的往外发了,毕竟这可是《华夏日报》啊!人家一篇报道直接封杀你都是有可能的!

    但叶落却完全没有动静。

    一句回应都没有。

    不过,古文协会却是在这时候,更新了一篇小说。

    “又放出来一篇?”

    “古文协会可以的!”

    “熟悉的套路……”

    “还没公布发书时间啊。”

    “先看看这篇写的啥吧,《狂人日记》?竟然是这篇,我还以为这篇不会在预告中放出来呢!”

    “《觉醒年代》中提到过这篇小说,书中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,意义非凡啊。”

    关于出版运营的事,都是古文协会操持的,他们放出哪篇小说出来,就连叶落都不清楚。

    说实话,古文协会最开始并没有想在预告阶段就放出这篇《狂人日记》,但《华夏日报》的这篇点评,让古文协会的人多少有点不高兴。

    所以,他们直接高调的把这篇《狂人日记》给放出来了。

    这篇小说的直白程度,比之《孔乙己》还要“刺激”几分。

    这篇小说在形式上就是比较特殊的,他是由十三篇日记组成的。

    小说中用第一人称的语气,也就是“我”,来叙述着“狂人”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。

    狂人总觉得人们想害他,想吃掉他,身边的人都是一群吃人的人。

    医生给他看病,让他“静养”,他便认为是让他养肥可以多吃肉。他记得大哥曾对他讲过“易子而食”、“寝皮食肉”之事,然后想起“妹子”死时,大哥劝母亲不要哭,便认为妹子是被大哥吃了。“狂人”越反抗“吃人”,越被认为是是“疯子”。

    但当他完全失望于改造周围环境时,他也“痊愈”了,去某地当候补官了。

    这篇小说,是典型的象征主义作品,充满了讽刺与批判的意味。

    书中狂人的形象,象征的就是那个年代中的觉醒的知识分子们,他周围都是被封建礼教侵蚀了灵魂的人,他所害怕和反抗的则是封建礼教吃人的惯例。

    不过这篇小说读起来比较怪诞,初读之下,有可能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。

    就比如现在,很多读者读完第一遍之后,都是一头的雾水。

    “这写的什么玩意?”

    “不是,我咋没看懂?”

    “要不是知道这小说是叶老师写的,我估计我看完三行就该看不下去了,强忍着读完了,但是这小说写的是啥啊?什么意思?”

    “你们仔细读两遍就能明白了。”

    “当你看懂这篇小说之后,你就会发现,叶老师是真特么的牛逼啊!”

    “他是真敢写啊!”

    有人没看懂,但也有不少读者看懂了。

    像是叶落粉丝圈里最出名的这位“千里江山”,这会就在评论区给大家解释道:“我大概是明白了,如果放在鲁迅先生那个年代中,狂人指的就是他们这些进步分子。书中说的吃人的社会,则是当时那个被封建礼教束缚住的社会,周围那些吃人的人,指的是当时那些被统治者愚弄的民众们……像是书中写到的这句话‘没有吃过人的孩子,或者还有’、‘救救孩子’,这话的意思其实说的是那些没有被封建思想毒害的孩子们……总之,你把吃人理解成封建礼教就行了。这也符合《觉醒年代》中关于鲁迅先生的描述。”

    “当然,我这里解释的《狂人日记》,是鲁迅先生所写的《狂人日记》。”

    千里江山的解析算是比较透彻的了,不过他最后一句话说的就很值得玩味。

    “鲁迅写的《狂人日记》?千里大佬为什么要强调一句这个呢?这小说作者不就是鲁迅么?还能是谁?”

    “妙啊。”

    “大佬详细说说。”

    “我想听后续。”

    “我差这点流量么?继续说啊!”

    “算了吧,后边的别说了,你们要是真能读懂《狂人日记》的话,就别让千里大佬继续说了。我怕他和叶老师一块进去……”

    “不至于吧。”

    “千里大佬这个说法,真的很有意思。”

    “不是,你们说啥呢?这小说不就是鲁迅先生写的么?还有别的版本呢?”

    “当然有!如果是鲁迅写的,那指的就是鲁迅的那个年代。但你想想,这小说真的是鲁迅写的么?”“这个解释确实牛逼,如果作者不同,那象征的意义可也就不一样了。”

    “鲁迅写的《狂人日记》和叶落写的《狂人日记》,这是俩概念,能说的就这么多,剩下的自己琢磨吧。”

    “唉,这吃人的社会啊。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新文协会。

    中日文学论坛已经结束了,这会张如梦等人看着这篇《狂人日记》,都沉默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