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
y9h9小说网 > 穿越小说 > 寒门状元 > 第二五七七章 账目
    沈家不缺钱,先不说沈溪控制的商会赚取的巨额利润,仅仅正德皇帝多次赏赐累积起来总价值便超过十万两银子。

    官兵军饷也不需要沈溪来操心,朝廷一直都是足额支付,南京小朝廷更不敢“漂没”沈溪的钱,一文不少地送到新城,然后由沈溪主持下发到每一个将士的账户上,将士拿着凭证可以到新城钱庄支取。

    但新城建设却需要资金持续不断投入,到现在已成为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,支应困难。

    沈溪不得不考虑如何增加进项,这涉及未来半年甚至几年时间新城建设项目是否会顺利竣工,也涉及大明科技是否能有质的飞跃。

    不过对于眼前用度紧张的情况,沈溪早有准备。

    新城开销用度,很大程度依赖于新产品销售所取得的利润。

    之前因宁王叛乱,新城生产的商品流通起来非常困难,现在江西那边危机解除,大江恢复通畅,沈溪也趁机扩大销售力度,争取尽快恢复市场。

    同时他还把新城制造的产品积极销售到全国,如此便可以在朝廷不调拨库银的情况下,使新城实现自给自足。

    不过从道理上来讲,沈溪还是要跟朝廷上奏,表明一下新城目前用度紧张,奏疏很快便发往京城。

    沈溪这份上奏,更像是跟谢迁摊牌。

    奏疏大约用了五天时间传到京城,通政司送呈内阁,谢迁在他位于长安街的小院打开沈溪的奏疏,手哆嗦着把奏疏看完,脸上神色波澜不惊。

    此时谢迁对面坐着的是他信任有加的户部尚书杨一清,这次杨一清听说沈溪有涉及新城用度的上奏到京城,特来求见。

    “南方的战事,终于结束了。”

    谢迁放下沈溪的奏疏后,感慨地说了一句。

    杨一清道:“在下实在不明沈国公之意……不知要从京师调拨多少银两过去才合适?”

    谢迁打量杨一清道:“他要多少就给多少?这种事,最后还是要等陛下定夺,做臣子的不要想太多。”

    这话更像是在搪塞。

    杨一清大概明白谢迁的意思,低下头没有言语。

    谢迁幽幽叹道:“说起来之厚去南边已近一年……这段时间南方经历连番风暴侵袭,好在北边波澜不惊,可老有人喜欢自作主张……”

    杨一清听了谢迁的话,先是一怔,随即明白谢迁说的是谁。

    并不是沈溪,而是之前绕过内阁,对朱厚照直接上奏的三边总督王琼。

    杨一清知道谢迁虚报西北军情,逼迫朱厚照返回京城,结果却被王琼的上奏揭破,现在朱厚照回京路上吃喝玩乐,一点儿也没着急赶路的意思,如此一来恐怕短时间内很难返回。

    谢迁的不满基本源自于此。

    心里门清,但杨一清却故意装糊涂,道:“照理说东南沿海战乱已平,连宁王也已作古,此时更应休养生息……却不知为何沈国公非要滞留江南,还有意跟佛郎机人开战?”

    谢迁道:“还不是他有别的打算……其实早些时候,老夫给他写信,让他回京,履行吏部和兵部尚书的职责,打理朝政,结果却惹来这份没来由的上奏……”

    说话间,谢迁把沈溪的上奏放到桌子上,没显得有多气愤,神色有些让人琢磨不定。

    随即谢迁转变口风,道:“不过……要确保大明海疆平靖,的确应该有所付出,之前截留的财货,若实在不行的话就送过去,如此接下来一段时间他的日子也好过些。”

    杨一清又是一怔,没听明白谢迁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。

    本来谢迁对沈溪有诸多不满,推诿之意明显,谁想转眼间便同意奏请。

    杨一清心道:“谢阁老这是作何?之前不是说此等事都要等圣上批复?为何他却好像是要自作主张,把之前所拖欠款项都给补上,难道他支持沈之厚留在江南?”

    不过仔细一琢磨,杨一清便明白过来:“谢阁老名义上催促之厚回京,但其实却巴不得之厚留在江南,毕竟之厚在朝中影响实在太大,他不回朝堂便不会有大的纷争,所有朝事谢阁老都可一言而决。”

    想到这里,杨一清道:“谢阁老,那该补多少过去才合适?”

    谢迁漫不经心地道:“以前拖欠多少,就给他送多少,陛下不是交待过么?这件事陛下早有决断,因此不需要再作请示,他现在这份奏疏……便当没看到吧。”

    说完,谢迁拿起沈溪的上奏,当着杨一清的面,直接丢到炭火旺盛的火盆里。

    杨一清这一惊不老小。

    有人居然敢把朝中大员给皇帝的上奏直接烧毁,还是堂堂首辅大臣这么做,而上奏者更是朝中影响力巨大的沈溪,这不是公然挑战皇帝的权威是什么?

    杨一清面对此等情况却不敢多言语,对他来说眼前所见实在太过震撼,一时间竟然说不出话来。

    谢迁道:“他所求老夫满足他,不想他惹事生非,他应该理解才对……希望他不会胡乱说话。”

    杨一清暗自叫苦:“谢阁老当着我的面烧沈之厚的奏疏算几个意思?拖我下水!?还是说谢阁老觉得如此做无所谓,就算陛下知道也不会加以怪责?这怎么可能!这是沈之厚上呈给陛下的奏疏,他一介阁臣有何资格如此做?”

    杨一清试探地问道:“这奏疏,只是誊本?”

    “原本。”

    谢迁瞄了杨一清一眼,“且是孤本,老夫没让通政司那边留档,这种事最好不要让陛下知晓。”

    杨一清心里直打鼓,不过他现在大概明白,自己上了谢迁的贼船,他可没胆量站出来“揭发”,主要是他不清楚这件事背后到底有多少关联的人和事。

    “老夫知道你在想什么,不过是非常时期罢了,之厚在江南一年时间,从无到有建设起一座城池,平息倭寇,佛郎机人远遁,实在居功至伟……老夫不是不知他的功劳,但有些事必须要按照朝廷的规矩来,不能由着他的性子行事。”

    杨一清又在想:“这是指桑骂槐?还是有意提点我?”

    谢迁站起来:“既然之厚现在有需要,钱粮方面尽量满足他,从京师府库调拨不合适,就从江南支应。尽量保持低调,避免引起什么波澜,就算去年因战乱未曾给他填上窟窿,现在填上不就行了?”

    杨一清想不明白谢迁的用意,但还是起身行礼:“在下明白。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杨一清说明白,但回去之后仍旧百思不得其解。

    谢迁的举动在杨一清看来太过“疯狂”,他觉得此时的谢迁已不合适再当首辅大臣。

    杨一清回到户部衙门后,屁股还没坐热,门外有人来报,说是工部尚书李鐩前来求见。

    “多半也是因之厚之事。”杨一清心中有些担忧,“来得可真不是时候,但有些事跟他商议一下也无妨。”

    杨一清出来见过李鐩,略微寒暄后二人来到相对隐秘的户部后院花厅,对桌而坐。

    李鐩简单问询了一下户部情况,便把自己的来意说明:“刚得到消息,说陛下有意在运河沿线几座城市修建行在,需要自京城调拨帑币和工匠,应宁你可知晓?”

    杨一清摇头:“这是工部之事,在下怎知?”

    李鐩叹道:“说起来可真稀奇,这次是陛下直接派人回来传他的口谕,绕过内阁,直接跟工部提要求,但其实调拨钱粮以及建设物资,还得户部支持……可户部竟然没得到通知,真是稀奇。”

    杨一清道:“运河沿线修建行宫,没什么实际意义啊……陛下此番回京,不知将来是否有巡幸江南的机会……你为何不直接跟陛下上奏,提出这个疑问,或者去跟谢阁老商议?”

    杨一清的问题,李鐩很难面对。

    李鐩苦着脸道:“谢阁老的脾气,应宁你并非不知,若与之商议,立即便会把这件事闹得朝野皆闻,无论最后是否要修行宫,都会闹得不可收场,实在没那必要。若单独上奏……如今工部哪里有那权限,有些事照样要过谢阁老之手……其实在下领谕旨后脑子有些懵,所以前来跟应宁求证一番,若是户部没得到消息,事情应该可以缓缓吧?”

    李鐩说话时眼巴巴望着杨一清,希望对方出谋划策。

    但此时杨一清正为谢迁烧毁沈溪上奏之事而烦恼,无心去想有关皇帝建行宫的事。

    杨一清道:“不知是陛下坚持要建,还是陛下身边人有这种想法?”

    李鐩想了下,随即摇头道:“不知。不过皇上派来的人,乃司礼监随堂太监,行事神神秘秘,按照来人话中之意,圣旨随后就会到。”

    杨一清微微点头:“那就先等圣旨吧,调拨钱粮物资本就非工部职司,你有理由拖延,若实在不行的话就去求助谢阁老。”

    “之厚没回京,朝事还是应以谢阁老马首是瞻,遇到为难的事情,不必考虑影响如何,只管跟谢阁老说明白。若你知情不报,便等于开罪谢阁老了。”

    李鐩苦笑道:“难道非要走这一步?若是能直接劝谏陛下放弃大兴土木的念头,不是不用大费周章了么?”

    杨一清见李鐩为难的样子,心中不由想:“不知从何时起,谢阁老已如此不得人心,或许朝事真应该由之厚来担当,至少之厚做事不至于每次都跟陛下闹得僵持不下。一些事上,谢阁老的确有欠妥当。”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朱厚照离开扬州没几天,又在淮安府城山阳县城安营扎寨。

    此时黄河南徙经泗水在淮阴以下夺淮河下游河道入海,山阳县城位于黄河以南地界,扼黄河和运河水道,地理位置非常重要,城里除了建有府衙和县衙外,漕运总督和南河总督也驻节于此,附近又有烟波浩渺的洪泽湖,风景迤逦,名胜众多,引人向往。

    朱厚照仍旧带着苏通、郑谦和唐寅三人去各处游玩,跟当地士子打成一片,好像朱厚照回京之路除了游玩没有其他好做的。

    此时张苑很着急,之前他主动跟朱厚照提出要在大运河沿岸的徐州、山阳和扬州修建行宫之事没了下文,京城那边也没消息传回,不由如坐针毡,毕竟涉及敛财大计,他不能不慎重对待。

    跟地方官员和将领伸手讨要银子太过危险,朱厚照盯得紧,若是从工程款中做文章的话,那中饱私囊的机会大得多。

    这一点他也是跟李兴学的,昔日李兴督造皇陵,狠狠赚了一笔……论敛财的本事,张苑对李兴佩服有加,此时不过是依样画葫芦。

    张苑鼓动朱厚照催促京城那边送银子来,此时沈溪已然得到朝廷的回复。

    户部来函说明会补上之前半年多时间朝廷拖欠的修造新城的银两,一次性调拨等价于八十万两银子的物资,虽然这笔款项对于新城建设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,但在沈溪看来,谢迁已然难得大方一回。

    “这数目听起来很多,但其实差强人意,老爷在新城耗费的资金应该超过五百万两银子了吧?”

    惠娘作为新城大管家,对账务情况非常了解,她拿到这数字后,第一感觉就是少。

    沈溪道:“五百万两不到,二三百万两是有的,当然若是算上一些以物易物的投入,还有将士的辛苦,就不止五百万之数了。”

    惠娘叹了口气:“没想到一年下来花费这么大笔钱……京城调拨太少了,但若是能运来的话,多少能解燃眉之急。”

    沈溪笑问:“是吗?”

    惠娘不知该如何应答,显然八十万两银子根本解决不了多少问题。

    沈溪道:“建设工厂,居民区,持续不断建造蒸气船,还有研究蒸汽机和供电技术,起码需要投入五百万两银子,这还是建立在物价不上涨的情况下。一年不到,因我造这座城市,木料、石材和钢铁等物资价格贵了许多,想从民间筹办太过艰难。”

    惠娘望着沈溪:“那该怎么办?朝廷没法提供,那该从何处支应?况且国库显然没那么多钱拨付,就算有也不会轻易给老爷吧?”

    沈溪点头道:“有关物资调拨问题,我会继续跟朝廷提请,这次明显是拆东墙补西墙,把原本就该属于新城的建设资金补上了。我猜想多半是谢阁老从中作梗,下一次我上奏,可能就不通过内阁了。”

    对于朝中事务,惠娘不太明白,也就不想针对这方面的事情发表意见。

    沈溪站起来:“账目给你送来了,按照朝廷批复,大概一个月左右时间物资就能到位,接收和分配工作就交给你……我先走了。”